文|三菱工廠工作服圖片大全王秀云 劉海軍圖|宋家維攝影|楊廣武
他起草的京胡、2胡、大3弦、琵琶和笛子制作標準,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國試行,為中國民樂做出了重大貢獻。民樂圈里備受尊崇的他,卻現有外人知道。今天要講的是京胡制作大師董玉光的故事。
董玉光,京胡制作大師、北京民族樂器廠創建人之1,生于1931年,師從于老1輩京胡制作大師洪廣源,前后于北京民族樂器廠、輕工業部皮革研究所等單位任職。
董老在京津及東北琴界赫赫著名,圈內人1提便知。這是網上對董玉光老先生的介紹,另外,還有1句:這人性情孤獨,工藝精道,不是買賣人。洪徒排1。
“洪”是何人?“洪,是指聲樂界申明顯赫的洪廣源先生。”洪廣源,圈外人也許知之甚少。但是提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則無人不曉,而他演出所用的京2胡就是洪廣源和梅先生的琴師1起研制的。洪廣源精通京胡、2胡、大3弦等多種弦樂器制作,而且還有1手絕活,就是根據不同琴師的演奏風格制作京胡,因此他制作的京胡使每位琴師演奏起來都能得心應手。
親其師,信其道。1948年冬,年僅16歲的董玉光第1次見洪廣源,并拜其為師。由于手腳勤勞、悟性好,還羅森有工作服嗎在學徒期間,他做的第1把胡琴就得到洪廣源先生好評。爾后,在師傅的指導下,董玉光對京胡更加癡迷,制作技藝也日趨精進,1950年已在胡琴界初露崢嶸。
對2胡的制作,董玉光對材質特別講求。
“手工制作為后來制作樂器和技術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文聲齋做了5年學徒,董玉光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掌握手工制作樂器的全部工序。可他其實不滿足于此,從選材、制作細節上開始關注京胡制作,研究聲樂與物理、化學的關系,并從其他樂器中吸取知識,希望“吃透”京胡制作技藝。為此,有段時間他乃至迷戀上拉2胡,被洪廣源先生禁止,并告知他“做琴要1心1意”。從那時起,董玉光謹遵師訓,1輩子做琴而不彈琴,心無旁騖,即便以后幾經波折,仍堅守這1許諾。
經過數10年的摸索,董玉光練就了1副通過琴的振動共鳴辨別琴好壞的“順風耳”。而且他認為碼子是胡琴的靈魂,對碼子要求特別高,每把琴手工打磨后都要經過幾10只碼子的嘗試,才能調出滿意的音色。
相較2胡,京胡制作難度更大。制作京胡前需將制作琴桿的竹節烤干,烤得越干,變形幅度越小,音色也就更穩定,做出來的京胡也就越精。例如他人烤的竹節濕度為10%,董老則會控制在5%之內。但是越干也就越容易開裂,乃至有炸裂的危險。董老的耳朵至今聽不清就是由于當初烤竹子被振傷的。
“1般京胡制作者10個里面出1個,我父親研究京胡制作幾10年也就67個。”董鑫榮介紹,由于京胡制作難度大,成功率低,所有現在專業從事京胡制作的人其實不多。
董玉光對京胡制作要求精益求精,出品量不多,因此董鑫榮收藏的每把京胡都特別珍貴。
1956年,董玉光聯合韓鳳儀等8位工友發起成立了北京市第1民族樂器合作社,以后又與民族樂器廠合并,才有了本日的“北京民族樂器廠”。
但是成立之初,“北京民族樂器廠”面臨樂器制作1個普遍的問題:制作具有1定隨便性、缺少量化標準等,為了完全解決這1“頑疾”,作為技術骨干的董玉光組織3人小組深入車間進行調研,完成了第1批民族樂器46種成品標準及產品工序、工藝操作規范標準等的制定,并將在各車間推行履行。
但更被人津津樂道的是,董老對5種民族樂器標準的制定。1965年,董老與北京樂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擔當京胡、2胡、大3弦、迷彩大褂工作服廠琵琶和笛子的制作標準起草任務。經過量年努力,任務順利完成,并取得輕工業部批準:5種樂器的制作標準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國試行。
每把胡琴都刻有董光玉的名字和唯一無2的編碼。
自1961年至1979年正式實行,其中18年的付出和艱辛的背后是董玉光經歷的無數曲折。從中國民樂發展史的角度,董總是中國京胡、2胡等5種樂器標準制作的帶頭人,他為自己的人生和中國民樂發展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1筆。
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董玉光也遭到了沖擊。但他沒有放棄對制作技藝的尋求,將眼光轉向蟒皮研究。等他官復原職,進入輕工業部皮革研究所工作時,他已成為國內胡琴制作領域唯1全面掌握莽皮結構、溫度、濕度等技術參數的權威專家。后來許多人慕名而來,專門找他蒙皮。他人都是蒙皮完成后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他掌握了1套‘蒙皮之前就知道效果’的方法。例如,1塊剛得手的蟒皮他1試是C調,蒙皮完成過后就應當是B調,當制作完成過后,恰好就是B調。這既就是他活絕的地方。
如董老有個特別的習慣,他每完成1把琴都會請人試琴,如民樂界的吳炳璋、沈玉才、陳振鐸、張素英等著名琴師都曾被他請到家里,聆聽他們的意見:弓子是不是好使,音色是不是醇厚、高音區是不是上得去等。“父親常說:我制作的京胡,首先得過我這1關,然后是琴師,不然怎樣對得起買家。”如果沒有精益求精的藝術尋求,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地讓琴師挑毛病。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選竹子。”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選竹子。”如今,董鑫榮也是京城著名的胡琴制作人。對胡琴的制作,董鑫榮總是興趣勃勃:1棵竹子的質地、粗細、表面紋理及竹節的間距等都直接影響到胡琴的整體品質。對竹子的選取,可謂萬里挑1。為了能挑選1棵好竹,董老常常帶著他翻山越嶺,深入竹林,兩人都為此吃過很多苦頭。“梅先生有句話,我1直很喜歡:不瘋魔不成活。”董先生說,而董老的成功經歷正好再次印證了這句話。
1992年,他們到福建閩清縣找尋竹子,循著竹林翻過好幾座山。最后終究找到1棵雪竹,董老高興得摟著竹子睡到天亮。
由于胡琴太多,董鑫榮不能不在房間里特別留出1塊地方擺放它們,這不由讓人想起網友對董老的評價“不是買賣人”。董鑫榮直言:父親要是想批量制作,早就發了。但他掙的不是這些。
“董師傅該爭的太多了,但他不在意名分,也不在意錢,只要有人拉他的琴他就高興,他覺得這輩子值了。”著名琴師張素英這樣評價董老。
政聲人去后,街談巷議中。拉過董老制作的京胡的人都道“他琴好”,與他有過合作的人都道“他人好”。對早已淡出大眾視野的董老而言,這樣的評價,足矣!